不仅重视原创,还引入了军事化教学

来源:戏剧影视学院   作者:戏剧影视学院   时间:2011-06-19   人气:

4月29日上午10点半,戏剧系表演艺术(演艺方向)专业师生共同打造的小品创作工作坊首次汇报演出在实践楼“黑匣子”小剧场举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汪俊昌,教务处处长王涛、戏剧系主任支涛等莅临观看,国家一级导演、院教学指导委员王复民教授应邀前来指导。

演出共有4个小品,《人?!》、《深度采访》、《军训的日子》和《一双鞋》。台上25名演员,时而正襟危坐,时而欢欣雀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泪流满面。从支教教师、煤矿工人、新闻记者到偷伐者、问题青年……一个个角色形象生动鲜活。学生们对不同风格、样式、题材的小品的把握和角色投入、情绪宣泄都颇为到位,表演既严谨规范真诚,又有个性的体现。

人物很生动,学生自己创作的小品很感人

四个小品除《深度采访》原有剧本外,《人?!》、《军训的日子》和《一双鞋》是2010级演艺班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创作的,剧本、台词都由他们自己撰写。

小品《人?!》是同学们观察生活的一次探索性尝试,要求运用散射性思维,捕捉生活中的原型,并将其塑造成舞台艺术形象。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社会现象发人深省。小品《深度采访》和《一双鞋》分别来自于真实事件。《深度采访》以四个矿工因在矿难中救人而受到记者采访为线索,通过四个矿工的生动描述,紧急危险的矿难和奋不顾身的救援跃然于眼前。《一双鞋》讲的是一位去偏远山区支教的女老师和那群可爱纯朴的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支教老师要回城里了,学生们恋恋不舍。做一双鞋子送给老师,一边绣龙一边绣凤。于是,回避着这个话题,事实又不容回避。含蓄和沉默在刹那间倾泻而出,师生间的真情依恋令观者热泪盈眶。小品《军训的日子》取材于大学生军训生活,是最贴近同学们的题材,而它的表现形式则别具一格。鲁浩栋同学说:“这次的创作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句话,‘艺术,特别是表演,它源于生活甚至是高于生活的行为艺术。’所以想要写出好的剧本,一定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谈到《一双鞋》的创作时,同学们告诉记者:“创作这个小品,选择台词和道具我们都特别注意,像“俺爸俺妈”这样纯朴的语言、‘玉米’这样质朴的道具和情感的真挚流露,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力量。”

作为这场演出的指导教师和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团长孙学增介绍说:“这次的三个原创小品是在同学们大量的小品练习中加工、提炼而成的。几个教学组根据不同体裁、风格和样式进行创作,同学们通过敏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演绎角色。”对面前这些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孙学增并不掩饰流露喜爱之情,“教学就像钓鱼一样,需要适合的诱饵去牵引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带动他们的热情。”同时,他也语重心长地叮咛:“其实,抛开鲜花和掌声,演艺这条路是孤独的,只有永无止境的深入探究和勤奋学习才是硬道理。”

无语言、无实物、配节奏,小品也能这样演

注意!《军训的日子》不是哑剧,是小品。它形式新颖,别开生面。语言是小品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这里却摒弃不用,而是借助单纯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人物、情节。没有语言,没有台词,演员们运用无实物表演的模式,以富有节奏感的肢体动作代替语言艺术,配合音乐韵律展现了军训中那些充满乐趣的小场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意舞台,讲究的是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这个小品运用了写意的手法,6个女孩子用肢体动作表现出辛苦却乐趣无限的军训日生活。洗漱、操练、队列、内务整理、闲暇玩耍,全部通过肢体动作完成。富于节奏感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人物表情,使舞台充满了活力,同样让观众真实感受到了军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台下看着6个女生表现的轻松愉悦,这份默契配合可需要经过反复锤炼。

参演同学们告诉记者:“练这些动作可真不容易。每个动作都需要跟音乐节奏配合的严丝密缝。为排一段动作,我们要配合音乐反复练,通常都要练习几十甚至上百遍。” 小品中有一段是表现训练闲暇时玩耍的场景,吹气球、抛气球……夸张的动作、搞怪的表情,观众们也被欢快气氛所感染。同学们介绍,这一段原先设定的是六个人一起做游戏,排练时才发现六个人一起有点像群魔乱舞,场面感比较乱,所以最后决定两个人在游戏,另外四个在旁边当啦啦队。

对于这个小品的诞生,演艺教研室主任荆芳介绍说,“表演艺术(演艺方向)专业要求一专多能,要会唱、会说、会演、会舞。通过这个小品,可以锻炼学生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的能力。这个小品的出现其实并不偶然,它强调的是‘由外带内’,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要求用外在的肢体表现带动内心塑造人物的能力。”

立正、稍息!部队军事化作风进课堂

小品创作工作坊是戏剧系演艺教研室在本学期初设置的,是一个阶段性的特色教学,不仅演艺专业整个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全程参与,还邀请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团长孙学增前来指导。演出中,孙学增中气十足的口令指挥下,全体演员迅速排成两排,立正,稍息,向左看齐、齐步走……人人昂首挺胸。站立,腰杆笔挺;坐下,整齐划一。无论是演出前的整队,还是演出后的集合,令人觉得眼前站立的不是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而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

听了介绍才明白,原来这是演艺教研室今年推出的一项新举措,邀请孙学增前来指导,并在教学课堂中引入部队军事化管理作风,目的在于达到行为规范和思想解放的统一。从12天运作情况看,已见到初步成效。荆芳告诉记者,开设小品创作工作坊是为了开掘同学们在创作和表演上的潜质,通过综合化的教学锻炼同学们的创造能力,开拓他们的创造思维,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这场演出,不仅让同学们自己来创作小品,而且全班25人,人人有角色,个个有任务。

谈及这次为期12天的新模式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活泼开朗的10演艺班的同学们侃侃而谈。和他们交谈时,同学们的嘴角总是微微上扬,笑容和热情仿佛五月的阳光,灿烂而充满活力。为排这几个小品,大家都是抓紧时间,分秒必争。《深度采访》中演“王二娃”的演员说,除了上课,同学们几乎每天都在排练中度过,基本都要到晚上10点。特别是排《军训的日子》的那组同学,为了让动作和音乐对上节拍,她们基本上一天都要排练10个小时。程颖倩说:“每个动作要配合音乐律动,还要六个人动作一致,真的很有压力。为演好这个小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诠释角色。正如老师说的,最真实的表演就是把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

12天里,对同学们而言是一次高强度集中训练,大家不浪费任何可以排练的时间,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样是这次军事化教学的所得。全班25名同学在12天内排4个小品,还要面向老师同学演出,不仅行为上讲求规范,创作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曾仁波觉得,军区化的管理让大家有了很好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在创作和排练时的严谨。也让自己知道一个班的团结合作的重要。同学们说:“12天的学习,孙学增老师完全是用部队的管理模式教我们。一天一个命题小品,隔天就要表演给老师看,教室要保持绝对干净,道具要摆放整齐……这让大家养成了好习惯。”同学们还说:“这个阶段,大家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战看成锻炼,争取努力做到最好”,“12天很快过去了,我们觉得自信了很多”。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梦圆梦醒无怨悔 心底自有一枝梅下一篇: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
邮编: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1